未来已来,拥抱人工智能新时代
——记2019上海市青少年STEM教育论坛
7月2日下午,由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举办的2019上海市青少年STEM教育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凡尔赛厅隆重举行,来自上海市教委、市科协等有关职能部门,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民办中小学校长沙龙、部分中小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以及STEM教育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交流学校STEM教育的经验与成果,共同探讨STEM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推进和课程的研发。
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副秘书长黄黎青女士就近年来在推进STEM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做了简要汇报。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举行了以STEM实践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上海市“科学小公民”实践展示活动,邀请了上海民办彭浦实验小学、上海市民办东展小学、上海市培佳双语学校、上海市恒德小学、上海市一师附小、上海市观澜小学、上海市静安区科技学校、上海市闸北实验小学、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上海市市西小学、上海市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等一批学校的学生,在上海民办彭浦实验小学、初始化机器人俱乐部、华东师范大学等地举办了多场精彩纷呈的体验活动。活动的形式包括STEM实践征文、科学讲座、人工智能课程和项目体验、STEM教育精英培养活动、专家交流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大家在动手和实践中体会到了STEM的乐趣和魅力。
“科学小公民”聚焦人工智能
“科学小公民”科学魔幻秀
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北京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蒲戈光教授从人工智能的本质出发,分析了当前少儿人工智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的推进和课程的研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工智能教学强调“知识的融合”“知识的验证”“知识的应用”,人工智能教学应该是智能化背景下的知识体系构建,要突破传统学科分界的知识结构,培养针对问题的思考、设计和描述能力,培养用智能化机器和工具进行实践求解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编程只是手段,也可以说只是非常基础的人工智能的应用,而基于阅读力的知识素养、基于数学基础的逻辑能力和将数据创造性地发生关联的机器翻译设计处理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与当前基础教育中的“语数外”科目是相对应的。
“蒲戈光”教授做主题演讲
近年来,上海民办彭浦实验小学在STEM以及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成绩,学校的《人工智能启蒙教育校本系列》被评为2017年上海市民办中小学优质校本课程。王春华校长在介绍学校开展人工智能启蒙教学时提到,“我们再三斟酌,最终确定课程名字为启蒙课程,核心还是祛弊开蒙、启智普及。课程按照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系统地设置、最终还是指向育人,核心还是要将能力培养与时代要求相统一。”前不久,学校将五年级(2)班张梓奥同学在校本人工智能启蒙课程中设计的垃圾分类APP,向静安区全区的学生及家长进行宣传推介,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王春华校长做主题演讲
2018年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科技总辅导员陈岭则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中。他展示的一套应用于物理教学的AR教具引得大家啧啧称叹。只要一台iPad,就能将物理课本里那些扁平死板的插图,变成生动立体、可看可听可玩的移动知识小百科。
陈岭老师现场演示他的AR教具
论坛现场,各界的STEM教育领域的专家也纷纷发言,就目前STEM教育的发展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管文川指出,“在人工智能的课程中,我们更多地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道德品格的培养。”
(左起)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管文川老师、新闻晨报教育发展中心吴家萱主任、上海教育报刊总社金志明社长在论坛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敏也表示,“科学的方法才是精髓。人工智能教育不是为了人工智能而做的教育改革,而是在时代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的适应教育,学科要融合,大中小学的教育都要变化,未来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龚柳老师提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科技教育很重要,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要进学校,进课程。青少年STEM教育论坛是为学校提供信息和进行交流的平台,希望结合学校的需要长期搞下去。”
“未来已来,作为科技传播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以更加专业的素养和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引领广大青少年拥抱新时代。”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会长李立波说。